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铜山区民俗文化

铜山区民俗文化介绍

  铜山北派少林拳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乾隆25年(1761),河北沧州徐太清带艺皈依河南嵩山少林寺,师从寺僧痛禅上人,精修少林拳7年。他为人正直,匡扶正义,为民除害,打死了沧州恶霸“罗阎王”,为避难全家出走,于乾隆36年(1772)开始隐居于徐州西南三十里的焦山,开荒辟地,以务农习武为生,至六世祖徐兴武时方独支迁居铜山区汉王镇班井村。此拳原传内不传外,在徐家连续相传五世,至徐兴武祖始传外,流传至今,……[详细]
  薛桥村素有“苏北第一编织村”之称。薛桥村地处铜山区(原九里区)的西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适宜薛桥草编的原材料——高粱秸的生长,能生长出红、黄、白、奶白等颜色的高粱秸。薛桥草编工艺在清朝中期很兴盛。1949年后,薛桥村的男女老幼人人会草编活,如馍盘、草墩、蓖子等,闺女出嫁都要带草编,外村人也到薛桥订做或到集市购买草编制品送闺女。20世纪60年代,由集体组织去做草编,生产队按数量、质量记工分……[详细]
  荆山桥的传说,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荆山桥位于徐州经济开发区大黄山镇荆山村南,横跨于不牢河之上,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桥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荆山桥的传说”在徐州广为流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荆山桥赋诗《荆山桥》一首,并为大桥写了一块“万世津梁”的横匾。荆山桥气势非凡,龙腾虎跃镇桥头,犀牛望日桥壁吼。雕龙墩上挣托水,石栏柱狮哈大笑,旌旗旗墩建桥中,端部……[详细]
  铜山丁丁腔,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戏曲类项目。​​​​​​​在清代,由于黄河及大运河从徐州改道,徐州北的利国驿成为大运河流入微山湖的停靠码头,所以微山湖一段的厉湾、寄堡一带,经常停泊着南方运粮的船只及停有保卫运粮船安全的砲划子船,船上的南方人、北方人会演唱很多小调。天长日久,岸上的农民学会了那……[详细]
  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据《庄子·外篇·达生》记载,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发生于春秋时代,距今2490多年,流布于铜山县(现铜山区)伊庄镇的吕梁、城头、倪园、卯山头、白云楼、上洪、下洪和张集镇邓楼、梁塘、董家、张家及徐庄镇的山黄、圣人窝等几十个村庄。《水经注》记载:“古吕梁洪地势险恶、水流湍急,流水三四十,鱼鳖不能行,令孔子仰慕不已。”《庄子》中……[详细]
  铜山面塑,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铜山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地区,其中在黄集镇范楼村更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远近闻名的“面塑村”,全村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面人。铜山面塑系纯手工制作,其内容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如《七仙……[详细]
  铜山大鼓,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铜山大鼓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分张、沙、杨三大派系,由渔鼓衍化而成,有“丢下渔鼓,改换大鼓”之说。清末民初至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为铜山大鼓说唱的鼎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经常被市、县广播电台邀请播唱,为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铜山大鼓的唱词多用套词,说唱注重节奏变化。唱腔一般是一韵到底,分为……[详细]
  铜山内华土陶器烧制技艺,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铜山内华土陶器烧制技艺相传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明清时期内华村里村外都是烧制土陶器的窑,到处是烟火缭绕,陶器堆积如山。1949年前后,内华村尚有十多个窑进行土陶烧制,年烧制土陶器达十余万套(件)。“文革”期间,由于历史原因内华土陶器烧制被迫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恢复了生产,但规模已大不如从前。铜山……[详细]
  燕家桥的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燕家桥在明朝万历18年始建,之后便有了此传说,道光十年知县崔志元捐款维修,1947年被战争破坏,文革期间再次遭破坏,解放后,进行过一次小的修缮,现为生产观光桥。其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目前,此传说流布于铜山区三堡镇四堡村、三堡村及附近村庄。燕家桥传说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特征,该故事在三堡、四堡地区流传甚广,为群众津津乐道;具有一定的……[详细]
  张竹坡的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清朝初,铜山汉王出了一位小说评点家—-张竹坡,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写实小说《 梅》的点评,他点评 梅见解独到:“诗有善有恶,善者启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逆志。圣贤著书立言之意,固昭然于千古也。文学界有《 梅》乃《红楼梦》之母的评价。政治家毛泽东更是要求高级领导干部看这部书,把它当明代历史看。这其实都是源于张竹坡的评点。张竹坡……[详细]
  茅村季山庙会,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据现存的清朝石碑碑文记载,自唐代便兴起了季山庙会。季山“金龙殿”(原名)的建设规模雄伟壮观,香火十分旺盛。相传当时来了一个南方的风水先生经过此地,看后说:“这还了得,将来的大官、能人都出在北方”,所以建议住持在南山坡重建一座一样的大殿,元代中期的一场自然灾害中大殿毁于一旦。进入明末清初时期孙道人、孙茂田等几位道僧,在原址上又重建……[详细]
  茅村李氏中医皮肤科疗法,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茅村李氏中医皮肤科疗法起源于清朝时期,是茅村镇岗头村李金贵始创,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茅村李氏中医皮肤科疗法药物配制根据不同皮肤病的用药要求,调成药膏或用泡制好的药水涂抹患处。流程包括精选购买(或上山采集)治疗各种皮肤病所需的中药;根据不同皮肤病的不同中药配方,分别将中药配好;用石磨将配好的中药磨碎或用药碾将……[详细]
  铜山侯氏毛笔制作工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清朝末年,侯氏毛笔制作创始人侯成文从小酷爱书法,后跟制笔艺人学习毛笔制作技艺,经过自己不断努力改造创新,逐渐形成铜山侯氏毛笔制作工艺的雏形。侯氏毛笔采用纯手工制作,传承先祖们的独特技艺,制作出来的毛笔技艺精良、工艺讲究,保证每一只笔的质量。铜山侯氏毛笔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设计、选料、配料、拔毛、脱脂、水盆、结头、装套、……[详细]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这首题为《拔剑泉》的古诗是清乾隆33年间,一位名叫邵大业的徐州知府写下的。汉王拔剑泉是明万历《徐州志》筛选的徐州八景之一,称为“丁塘异泉”,泉眼棱形恰似刘邦赤霄宝剑插地留下的印迹。拔剑……[详细]
  徐州与风筝有着不解的情缘。相传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九里战场,刘邦占领了西楚国都,项羽退到百里外的垓下。在此地,韩信命军士制作巨型风筝,将张良带到空中吹箫,一曲楚歌勾起八千子弟兵的思乡情,致使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此事出于徐州,张良用的牛皮风筝可推为徐州最早的风筝。徐州自张良放风筝起,至今已沿袭了二千余年,是一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传统活动。每年入春后,天气晴好,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结伙成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