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钟楼区民俗文化

钟楼区民俗文化介绍

  卜弋、泰村地处江南水乡,周边水网密布,淡水鱼资源丰富,每到夏天,村内众多河塘中荷花绽放、红菱满塘。20世纪初期,泰村小杏鱼圆的创始人,出生厨艺之家的陈岳明根据水乡特产“元宝菱”菱腹下凹,两角翘起,形似腰状的特点,以本地优质青鱼、草鱼肉为主要原料,模仿制作腰形鱼圆,取得初步成功。从20世纪30年代起,其子陈志林继承父业,从外形及制作工艺上进一步完善,在当地逐渐创出名气。陈志林之子陈国方从20世纪60……[详细]
  常州银丝面,“色白如玉、条细似弦”,常州银丝面整齐如梳,呈传统苏式面造型“鲫鱼背”,配以蛋皮丝,微露汤面,让人垂涎欲滴;其面轻盈爽滑,配以二、三十种浇头,“面以浇变,浇以碗衬”,汤浓味美,令人回味无穷。常州银丝面注重选料,秉持“0添加”,绿色、新鲜、安全、品质的手工制作标准,制作工艺精致而复杂。以蛋清、油、碱和入高筋面粉,揉搓成雪花状,间隔15分钟,反复搋揉均匀,放置1小时。擀成面片,再轧制5次,……[详细]
  周氏风湿病中医疗法,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周氏风湿病中医疗法起源于晚清时期,至今传承六代,已有上百年历史。第一代传承人周杏林熟读《黄帝内经》和《素问一痹》等中医经典,从中领悟出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伤及内脏为五脏痹,伤及筋骨皮肉血为体痹”的理论精髓。在治疗风……[详细]
  常州豆腐汤制作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相传,自唐代景福元年筑城以后,城内许多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喜食豆制品,特别是豆腐汤。因为豆腐汤口感特别,营养丰富,与油条、 糕共尝味道尤其好。由于吃法独特,成为常州的特色小吃,一直流传至今。早期的豆腐汤是从豆腐花演变而来的,清代和民国时期都是挑了豆腐汤担子,沿街叫卖,担子前头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箱子,中间放一只铜锅,下面……[详细]
  常州铳管糖制作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说起铳管糖,那是很多常州人记忆中的美味。铳管糖是极具常州地方特色的食品,制作工艺复杂,是南糖的代表作品。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天下大乱。传说明朝一代良相堵胤锡(字仲缄,号牧游,常州武进人),在担任湖广巡抚时,闯王李自成起义军余部要求与他联明抗清。他亲自到起义军中慰问,并与起义军首领商定抗清对策。当起义军行军至常州府时,当地……[详细]
  常州糖醋小排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糖醋小排骨是颇具常州地方特色的名菜,其制作技艺生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初,糖醋小排骨就已成为常州马复兴面馆的招牌菜。烹制常州糖醋小排骨的原料、配料主要有:猪肋骨仔排、绍兴黄酒、番茄酱、蚝油、冰糖、香醋及适量鸡汤。其烹制主要过程为:第一步切斩仔排,将精选肋骨仔排斩成小块;第二步加酱油、黄酒拌和,将块状仔排置于容……[详细]
  常州虎头鞋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虎头鞋制作已有千年历史,因鞋头呈虎头模样而得名。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具备的这些特性,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借物祈福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钟楼、溧阳、天宁等许多地区的妇女或出于爱好、或出于经营,也有作为慈善捐赠的,现今仍传承着虎头鞋的制作技……[详细]
  常州稻草鸭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稻草鸭系常武地区颇有特色的传统农家菜,其烹制技艺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年抗倭名将唐荆川得胜还乡之时,父老乡亲感其荣光,争献传统农家制作(用禾田中稻草扎制红烧鸭)的稻草鸭以表达心意。后此菜肴经唐荆川而带至宫廷,又经宫廷御厨改良,烹饪手段更为完善。后随着时光推移,宫廷稻草鸭的烹饪技艺传至苏南民间,并在常州民间世代相传,现……[详细]
  常州糟扣肉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糟扣肉属苏南民间的家常菜系列,原在冬令和春节时为招待亲友所用,代代相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旧时,一般百姓人家生活不富裕,便以糟扣肉作为可以长久保存、反复食用的荤菜。随着生活进化,乡村人家春节前素有杀猪、酿酒的习惯,故而生成了以酒糟和肉同烹的糟扣肉。民国初期,糟扣肉相继被引入常州的兴隆园菜馆、德泰恒菜馆、常州饭店等……[详细]
  乾隆皇帝传说,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这里物华天宝,气候温润,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上,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长时地饮誉华夏。中国历史上,乾隆当政时曾六下江南,这是我国大量史……[详细]
  常州加蟹小笼包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加蟹小笼包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小河沿浮桥南堍的万华茶楼首创。初创时,装蒸用的是中笼,每笼装32只,蒸熟后,应顾客需量装盘上桌。直到70多年前,迎桂馒头店改用特制小笼装蒸,每笼10只,蒸熟后连笼一起上桌。1949年,由马根宝、裴老海两位师傅在制馅和操作上加以改进,把原来直接拌和在肉馅中的蟹油,改在小笼馒头的顶端……[详细]
  常州芝麻糖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芝麻糖是常州地区历史悠久且负有盛名的传统土特产品,属南式麻糖系列,始于唐朝,盛于宋朝。常州市志记载:早在汉代,常州已经有用饴糖熬制成固体糖祭灶的习俗。至唐代根据需要,在饴糖中加入植物果仁来制作麻团糖等品种,以后逐步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南式麻糖系列。及至北宋末年,康王赵构举兵抗金来到常州,夜宿南郊。当地百姓为支持军队抗……[详细]
  常州屠氏中医始于清代常州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费伯雄。费伯雄博学通儒,以中医内科疗法为著,一生治愈各类疑难杂症患者不计其数,包括道光皇帝的失音症和皇太后的肺痈之疾,被誉为“名士名医”。其间,常州屠厚之师从姻亲费伯雄获得真传,成为屠氏中医世家之起始。此后屠氏代代延续,族中名贤辈出,形成了名闻江浙沪地区的常州屠氏中医内科世家体系,现已存续七代。常州屠氏中医世家沿袭鼻祖费伯雄之道,族中名医辈出。历代传人通过……[详细]
  梨膏糖产生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常州府志记载,宫廷古方梨膏糖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传于常州,逐渐发展。清宣统年间至民初,常州梨膏糖制作异常红火,盛极一时。叫卖梨膏糖,唱小热昏,成为当时常州城乡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旧时,江浙一带梨膏糖行业分成三大帮。背着糖箱流动说唱卖糖的行内叫“武买”,摆糖摊在固定地段说唱卖糖的叫“文卖”,而盛行于常州并向四方流动的主要是“武卖”。卖梨膏糖艺人的说……[详细]
  常州乱针绣是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亦称“正则绣”、“锦文绣”,生发于常州已逾百年,并流布于江苏各地。该项目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美术类。常州人种植桑麻,生产丝绸的历史久远。至清末民初,刺绣职业学校及绣品专营商铺在常州城内兴起。常州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一改“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传统平针绣手法,以素描和油画的理念为关照,凭针作画,以线达意,创新成纵横交错、长短并用的绣法,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