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新北区民俗文化

新北区十大民俗文化

盆景技艺(孟河斧劈石盆景)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小黄山面临长江,经过千万年江风吹袭,江水冲击,山石风化,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片石。它集山石的雄、秀、奇、险于一身,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纹理除剧直之外,还兼有纤、细、透、漏、绉、瘦等特点,俨然鬼斧神工所劈,人称“斧劈石”,是制作盆景的上乘材料。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孟河人就用斧劈石精制盆景,作为贡品晋献皇室,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尚有珍藏。晚清后及至近代,曾一度衰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又开始复苏。孟河斧劈石盆景,如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给人一种意在景中、奥妙无穷的自然情境。尤其是用片状石制作的平原山水盆景和柱状石制作的高山奇峰盆景,更是独辟溪径,别具神韵。前者山峰俊秀,连绵不断,或湖光山色,曲折迁回,或雪霁丘壑,冰河初封,显示江南风光的妩媚多姿;后者气势雄伟,层峦叠翠,绝壁万仞,飞……[详细]
孟河中药香囊制作技艺
  孟河中药香囊发源于常州孟河古镇,是孟河医派中医理论与传统香囊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兼具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和装饰作用的传统中医药产品,现由常州广益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孟河医派名医堂)进行传承和保护。孟河医派延绵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年,是我国目前传承历史最长、传人最多、学科最齐全、影响力最大的中医流派之一。在孟河医派的中医治疗体系中,一直有使用中药香囊防疫治病的传统,香囊与中医药的结合,使得香囊成为一种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孟河中药香囊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具有孟河医派中医特色的组方理论和制作工艺。孟河中药香囊组方理论具有十分鲜明的“相须为用”特色,比如藿香佩兰相须为用,兼具芳香化湿,发表辟秽之功,两药又有醒脾和中之效,可缓解脘腹痞闷吐泻等症;苍术、白芷相须为用,具有解表之功,又具化湿之效,内外兼顾……[详细]
太平龙灯
  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肖巷村,是齐梁两朝兰陵之后裔萧崇道宜居所在地,亦是太平龙灯的发祥地。太平龙灯活动始于1644年(清顺治年间)。当时战乱频繁,加上天灾,百姓生活困苦。肖巷东湾村人以八卦阵中文王卦为阵势,创立了太平龙灯,以此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民生安康。故龙灯队取名“肖巷太平龙灯”。太平龙灯队队员均是罗溪镇谢氏家族后代,他们仰慕东晋时期明相(谢氏始祖)谢安。谢安虽为文官,但自幼熟读书,在淝水之战中以八卦阵布兵创下8万对80万以少胜多的显赫战例。谢姓后代一直以此为荣。所以太平灯队以八卦阵为主的阵势,有缅怀谢安之意。在服装设计上,也因为当年谢安殊死一战时士兵着白色战袍,龙灯队成员均穿带有八卦图案的白色舞衣。太平龙灯表演时阵势壮观气派,变化多端,奥妙无穷,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太平龙灯一般在……[详细]
常州滑稽戏
  滑稽戏是在民国初期,由江浙曲艺独脚戏吸收中外喜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艺术元素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广泛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的许多地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欢迎。滑稽戏的形成和发展同文明戏、独脚戏等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所以,滑稽戏又称通俗话剧、滑稽话剧、什锦歌剧。早期,滑稽戏常以独脚戏、谐剧等形式流动演出于各茶馆、茶楼及各类游艺所。20世纪30年代,通过滑稽大会串等活动,逐步推出一些大型剧目。民国26年,常州滑稽剧团的前身——天宝剧团成立。四年后,天宝剧团的主要演员杨天笑、赵宝山等人参加“上海市滑稽公会特别大会串”,演出《一碗饭》。会串后,天宝剧团又精心编排《一碗饭》,广泛热演于沪宁沿线诸多吴语城市,场场引起轰动和热议。50年代,天宝剧团落籍常州,易名为常州滑稽剧团。从此,常州成为滑稽戏……[详细]
常州黄酒酿制技艺
  常州黄酒酿制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黄酒又称好咾黄酒,是常州本土的黄酒品牌。“好咾”一词取自常州方言“好咾伐”,在品牌中融入常州特色和文化历史。常州黄酒的历史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1912年的时候,安家镇上创办了一家“潘氏酒铺”,好咾黄酒的创始人蔡全荣将这家店盘了下来,开始了作坊式的酒类经营。后来,第二代传人蔡顺根将其更名为“顺泰糟坊”,当时地方上的文人墨客、清流雅士都争相光顾顺泰糟坊。而每年庙会上用于敬献的美酒,也必定是顺泰糟坊的特制佳酿。蔡顺根不但为庙会活动供应美酒,还是群众公推的庙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头人。直至解放前后,第三代传人蔡林元的元兴酒坊亦是名闻遐迩,一般老百姓家有婚姻嫁娶、造屋上梁、庆生祝寿等置办喜宴酒席,都要来作成元兴酒……[详细]
孟河古村太平青狮
  孟河古村太平青狮,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孟河固村的太平青狮,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该舞始于南北朝期间,至今已在当地传承1600多年。初始,青狮是萧氏皇室用来庆贺各种节日和在重大活动中表演的一种技艺,以体现皇家风范。当这一技艺从皇宫逐步流向民间时,萧氏家族的祖居地孟河首先得益,从此就在孟河落户延续了。至宋末,这种青狮有了进化。江阴的巢氏军官巢正初带着巢氏家族和士卒定居孟河西山,并取固村为他们定居点的村名。巢家行伍出身,他们定居后带来了军营中的狮舞,这种狮舞很快就与当地青狮舞结合了。厌倦了军营游走生活的巢氏族长,为了能过上一种平和的生活,便把这种融合后狮舞定名为“太平青狮”。太平青狮把军营中舞狮的那种阳刚之气、军风军威融进了当地的青狮舞中,并经巢氏……[详细]
万绥东岳庙会
  被称为“齐梁故里”的孟河,是一个有2500年文字记录历史的乡镇,是当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人文历史非常丰富,内含着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又因从这里走出了帝王,在这里产生了帝王文化、齐梁文化、三教圆融文化,在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的陶冶下,这里居民的人文素质很高,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信仰,在这些信仰中产生得最早的信仰是“东岳信仰”。“东岳信仰”是道教中对东岳泰山的山神东岳大帝的信仰,由于在五岳中泰山最高,许多朝代的皇帝都到泰山去祈天,对东岳大帝给予多种封号,成为主宰人生死平安幸福的一个神仙,万绥东岳庙原名“万岁东岳行宫”,始起于唐贞观五年,为了表述东岳信仰,每年农历三月廿八和十月初六都通过庙会的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统的庙会规模很宏大,周边地区的道士、信众、百姓都赶来参加,各地的艺……[详细]
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扩展(常州留青竹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常州的留青竹刻是通过浅刻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来表现自然的千态万物、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留青竹刻是集书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竹刻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崛起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留青竹刻用材极为讲究,需选伐山区生长四年以上的阴山竹,经日晒二年后,方可使用。留青竹刻创作、刻制主要有如下步骤。整形:将竹材制成长方形的臂搁、……[详细]
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自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主要代表,清末民初在全国影响很大,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勇于创革新中医教育,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医界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孟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南北朝时就出了齐梁两代10余位皇帝和30余位宰相。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南北沟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孟河镇北临长江,而改名孟河。作为水上交通要道,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亦逐渐繁荣。至明清时期,常州文风兴盛,文人辈出,涌现出了有全国影响的学派团体,如著名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指导下,孟河镇弃儒从医者甚众,或承其家学,或受于师门,且受儒学……[详细]
  常州唱春,是常州地区历史较长、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民俗事象和民间曲艺演唱活动。它不仅流传在现在的常州市各辖市、区范围内,而且在旧时的常州府辖区如无锡、宜兴、江阴等地都有流行。早在192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一篇研究文章中就明确指出:“唱春调,我们知道是江苏常州的出产。”唱春,顾名思义,即在新春时节进行的演唱,旧时一般在春节农闲时出现,后来,民间逢庙会节场、婚姻嫁娶、造屋上梁、生日祝寿、营业庆典等喜庆场合都有唱春活动。常州唱春演唱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也称“常州调”,作为吴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孟姜女十二月花名调”(也称四季调)为基础,融进欢快的节奏和气氛,在春节或喜庆时上门演唱祝福,既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又通俗易懂、轻装简易,深受群众的喜爱。常州唱春表演形式有单档(一……[详细]

全部新北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