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盱眙县民俗文化

盱眙县民俗文化介绍

  仇集小磨麻油制作工艺,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仇集位于盱眙县西南部,境内群山环抱,丘陵连绵,大别山脉行经于此,属于“七山一水二份田”的低山丘陵地带,四季分明,季节变异性突出。仇集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尤其当地广泛种植芝麻、板栗和杂粮,小磨麻油是其远近闻名的特产。仇集小……[详细]
  蒲草编织技艺(仁和集蒲编),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扩展项目。​​​​​​​蒲编技艺在盱眙县明祖陵镇由来已久,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明祖陵地区的居民多为外地迁徙而来的,依水而居,利用当地的资源,就地取材,割取蒲草编织生活用品和工艺物品,从遮蔽风雨的草帘,到铺床休憩的蒲席,从脚穿的蒲鞋,到乘……[详细]
  莲湘(仇集打钱杆),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扩展项目。盱眙县仇集位于县城西南,属丘陵山区,西、南两面与安徽来安,嘉山两县接壤。仇集钱杆从明代初年从安徽明光,五河流入。一直到解放前,成为贫苦农民冬闲外出乞讨的表演工具。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解放后各个历史时期,群众把钱杆的说唱表演作为宣传的主要节目,近年来又作为广场舞流传于城乡各地。仇集钱杆分布很广,不仅全县覆盖,就连周边的……[详细]
  桂五十三番锣鼓,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桂五是盱眙山区重镇,因革命烈士李桂五命名。相传桂五的十三番锣鼓是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击鼓抗金的鼓谱传承而来,系纯粹的打击乐表演,长久以来,是当地庆典活动中的必备节目。主要流传在盱眙山区的几个乡镇及安徽来安的半塔、自来桥等乡镇。十三番锣鼓早先为四人一组,堂鼓、苏锣、小堂鼓、钹。基本打法有长鼓、不隆冬、单绞丝、双绞丝、长锣、七……[详细]
  盱眙民间古乐,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盱眙民间古乐源远流长,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拥立楚怀王在盱眙迁都,国号大梁。当时这里楚乐盛行。到了隋朝,隋炀帝下扬州观琼花在盱眙建行宫歇息,也把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带到这里。明历代太子及大臣每年都到明祖陵祭祀,又把宫廷雅乐带到盱眙,并流传至民间。千百年来,这些古乐一直活跃在在民间的庆典、祭祀、婚礼、葬礼等场合。盱眙民间古乐分布……[详细]
  东阳传说,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东阳传说是以发生在古东阳镇(今盱眙县马坝镇及周边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众多民间传说的集合。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贯穿南北交通的古邑重镇,秦汉时为东阳郡县所在地,曾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侯国,经济文化繁荣。在秦末起义浪潮中,东阳人民也揭竿而起,拥立陈婴为王,陈婴不受,率众与途经东阳的项梁队伍回合,共同推翻了秦朝。现存的东阳城……[详细]
  历史沿革及分布地区盱眙龙虾民俗文化节据说起源于清早期。龙虾,因其形似龙,其状像虾,获名龙虾。传说康熙十九年,水漫泗州,大灾之后,饥民们食尽各类水族和树皮、草根。最后唯剩龙虾,遍地爬行。欲食之,又怕触犯龙神、虾神。于是有於姓(今“於氏龙虾”的先祖)智者想出食龙虾之法:即塑造龙虾之神像立于河湖之滨,焚香、膜拜,祈求恕罪。拜毕,於氏率先捕食,始觉无毒无害。之后便有杨氏、郁氏、陈姓等相继追随。不久,盱眙百……[详细]
  盱眙十三香龙虾烹制技艺,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盱眙十三香龙虾烹制技艺是传承于盱眙县及周边地区的一项饮食烹制技艺。盱眙地区捕虾食虾历史由来已久,传说康熙十九年,水漫泗州,大闹饥荒,人们受灾后食尽树皮、草根甚至各类水族,最后只剩下龙虾遍地爬行,因其形……[详细]
  野马追止咳膏制作技艺,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沿革野马追止咳膏是以苏北盱眙县地产的一味中草药野马追为主药材,经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制成的膏剂,对于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等症有显著疗效。据传,南宋时期野马追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人们已经开始野马追煮水治疗咳喘之症。关于野马追……[详细]
  面塑,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面塑艺术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0 ……[详细]
  分金亭传说,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因管仲家贫,鲍叔牙经常将从商获得的利润大多分给了管仲,二人情深义重。分金亭传说是据史实演变出来的,广泛……[详细]
  历史渊源酸汤鱼圆烹饪技艺据传最早可上溯到秦代。相传秦始皇当年广游天下路过洪泽蒋坝,当地百姓因连年灾荒,没有好东西招待这位始皇帝。幸运的是,秦始皇喜欢吃鱼,因为洪泽湖里有的是鱼,所以也就不愁没菜下锅。随行的御厨就犯了难,开始思量这鱼应该怎么做。因为秦始皇性子多疑,以前常有御厨因做鱼而掉了脑袋,你烧鱼汤,他说是诅咒他入汤锅;你做鱼段,他说是诅咒他要被碎尸万段。眼看着午膳的时辰到了,御厨急得是抓耳挠腮,……[详细]
  历史沿革苇席是以芦苇为原料,经剖篾、浸泡、碾压和编织等工序编制而成的生产生活用具。在我市,苇席编织技艺主要分布在盱眙、洪泽等靠近河湖盛产芦苇的地区,明末清初时期,当地百姓就以苇席编织为生,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编织苇席,首先要根据所要编织苇席的规格、质量要求,选择粗细均匀、色泽好、苇质柔韧一致的芦苇,以苇杆较直,苇皮淡黄,苇壁较薄的为佳。然后用篾刀将其剖开为2—5片,是为剖篾,且成捆扎……[详细]
  淮河服饰,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淮河服饰兴于明,盛于清,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的苏、皖境内,淮安市主要分布在盱眙县一带。淮河服饰主要分大襟衣、夹袄、裤子、肚兜、襡裙、襡腰等。……[详细]
  鲍集豆饼,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鲍集豆饼的制作与食用兴于明清时期,现在主要流布于盱眙县鲍集、管镇、铁佛、兴隆等镇。鲍集豆饼的制作、流通与食用在盱眙境内已形成一项民间消费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