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遵义市 >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婚俗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婚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婚俗主要流传在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界德江、沿河,南邻凤岗,西交正安、道真,北隅重庆彭水,全县面积2777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人,其中仡佬族人口18.5万人,占总人口的43%,苗族人口15.1万人,占总人口的35%。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洪渡河是务川仡佬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务川古为蛮夷之地,春秋战国先属巴,后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蜇僚奉诏置务川县,据唐《元和志》载,务川“因川为名”。唐初田克昌以其地卜筑思州,思州遂为田氏守地。后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夜郎要路,请置郡以抚之,乃置宁夷郡,务川属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的婚姻在早期是比较自由的,男女青年在日常交往、生产劳动中,对歌、谈情说爱,就以大树或大石为媒,缔结婚姻。明嘉靖《思南府志》中有记载:“思南之地渐被华风。”“汉民尚朴,婚娶礼仪服食体制与中州多同。”“夷、佬渐被德化,俗效中华。”,中原汉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三媒六证”的婚姻礼教迅速改变了仡佬族自由、浪漫的婚姻风俗。至清代,仡佬族的婚嫁礼俗已发展成为一项系统、规范的礼制活动。清代务川人申伯符编撰的《南园纪事》中即有详细记载:“婚礼。不侈聘币,初,通媒投红柬不书名,以口授意,谓之头媒。女家首肯,媒乃自具名柬以投,谓之二媒,约成矣。媒请女家摅,请女亲族等,名谓之书单,持与男家分书红柬,定其称呼,诹吉具柬,偕香烛、喜炮、首饰、布匹、茶、盐、酒、脯下聘。聘之日,女父香奠帛、行告祖礼,招亲族邻里设席陪媒,谓之插香。两姓世为婚姻者,曰老亲。初联曰生亲。生亲仪文毕备,然皆称其有无。老亲,诸事从略者有之。将婚矣,预遣媒谓女庚配男诹吉迎娶。娶有日,先期过礼,备钗钏衣裙请女冠笄。城中女家于未嫁前一日,押送奁妆到婿家陈设,为女挂帐而归。乡村道里辽远者,则随彩舆以往,女辞祖登彩舆,鼓吹旗帜,以次排列于道。女之伯叔兄弟与偕,谓之送亲。彩舆回,婿盛服门扶女,初就家龛前行奠雁礼,随导女于房,行合卺礼。用傧相皆以亲串之,齐眉多福者主之。诘朝庙见后,拜亲长于堂,谓之拜客。三日后新妇下厨,择日宴客,而礼成矣。亲迎多未举行。其有童养于男家者,未成礼前,谓之闲房,省插香过礼诸仪节,婚日礼从同。”发展至今,仡佬族的婚俗虽然在清代的礼制程序上有所减少,但在整个婚嫁过程中,仍然大体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仡佬人家也仍然十分讲究这种传统的规范的婚俗礼制。

仡佬族的婚嫁习俗是一项程序繁杂、礼制规范的民间礼仪活动,男方的程序为:提亲,交礼,发茶,装香,开庚,报期,迎娶。女方相应为:放话,盘媒,备嫁,哭嫁,发亲。提亲,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叫做“讨口风”。女方则“放话”,回应男方提亲事。交礼,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说媒。女方则请来家族尊亲,“盘媒”。主要盘问男方家境家风,考察媒人德行。这个过程中,开不开亲要得到男女两家同宗三代的同意。故曰“六证”。发茶(又叫“拿人情”,即聘礼),一般有:初媒(俗称头道人情),给女方家父母送荤人情,叫吃头道茶;二道媒(俗称二道人情),除给女方家父母送荤人情外,还要给伯爷、叔子送0 情,叫吃二道茶;三道媒(俗称三道茶),三道茶送礼的具体范围、人情大小男方必须请媒人到女方家问清楚。女家根据自己的亲戚关系,向男方“派人情”,一般送荤人情的范围扩大到外公、外婆、舅舅、姑姑等三代直系亲戚,其它亲戚则送0 情。发茶一般在端阳、重阳、中秋、腊月、春节等节庆日子。三道茶实际上是告知亲戚女儿要出嫁的消息,亲戚根据人情大小、亲疏关系准备“打发”,主人家也开始置办女儿的嫁妆。三媒成矣。装香,又叫“插香”。男方家备办五色布料、荤0 情、糖果糕点、酥食麻饼、“香香”(即花生、葵花、核桃、板栗等)以及大小龙凤烛各一对,还要香纸、鞭炮、袱包若干。袱包上写女方家的祖先名讳,焚化者男方则自称为“婿、孙婿”。所有东西用茶盆装好,由媒人带领送往女方家,摆在堂屋神龛下,并举行祭拜仪式:点香、燃烛、焚化钱纸袱包、鸣放鞭炮。“装香”,有订婚的意思。装香后,婚约就不能更改。开庚,男方托媒去女方家索讨生辰八字。报期,礼请八字先生依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择定婚期,俗称“看期辰”。然后带上八字先生书写的“报期书”,备礼到女方家协商确定婚期。俗话说“看就期辰定就年月”,婚期确定后,双方开始准备婚礼。女方:姑娘在出嫁前,有断食的风俗,少则三天,多则七、八天。要苦练哭嫁歌,仡佬人把哭嫁叫“哭姊妹”,是因为姑娘哭嫁时,陪伴她的都是平时要好的姊妹,这些姑娘在喜期到来的前几天就厮守在一起,早晚形影不离,她们一呼一应以歌代哭,互诉衷肠,相叙离情别绪,故称“哭姊妹”。男方接亲队伍到女家附近后,要首先由媒人和“押礼先生”(即司礼)向女方家报信,递“投书”,然后接亲队伍才能进入女方家。女方派一人(与女方同姓)在大门外迎接新郎和“押礼先生”,三人共同向“香火”作揖后,导引进入堂屋。对完礼后,司礼摆出男方的礼品(礼品上都要放一“书子”,如红鸡蛋里放“团书”,礼品正中放“仁、義、礼、智、信”书,还有“请书”,“正启书”等),然后由女方选一福气好的男子用男方特制的“发烛”点燃龙凤烛,举行“过礼”仪式:先拜天,面向“香火”下跪,敬酒三杯,磕头三个,然后面向大门下跪敬酒三杯,磕头三个。后拜地,仪式同上。这时司礼拿出“报书”一封,交与女家,女家派一人持“报书”立于大门槛上报喊女家亲戚:“堂前有请,领书领酒”,次序依次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舅舅、姑姑等,被喊到者到堂屋接受新姑爷的跪拜和敬酒,这一套礼仪被称为“传书过礼”。姑娘这时出来哭媒人、哭新郎。席间,司礼还要分别送出“饭书”、“菜书”、“酒书”、“茶书”,以表示对饭厨、菜厨等人的感谢。饭毕,开始“发亲”,“发亲”的时辰也是预先请八字先生算过的。吉时发亲,首先焚烧女方祖先袱包,然后牵出姑娘,在香火前哭拜祖先,数次哭拜后,出门登轿。登轿时要从轿前放有铜钱的筛子上踩过。女方同姓兄弟把轿子抬到房屋背僻处,然后交与男方轿夫。新郎再次到堂屋,拜别岳父母等亲人,并接受岳父母“挂红”。“挂红”,又叫“拴红”,即在新郎的肩上斜挂一幅红布或红床单,男亲挂右肩,女亲挂左肩。女家要以“送亲客”陪送姑娘到男方家。姑娘的嫁妆中,两口大红箱子是必不可少。箱子里装有一袋米和两个碗,这是父母送给女儿的“衣饭碗”,是父母给女儿的最好的嫁妆,是女儿今后生活富足的母本。男方:男方预先要准备龙凤烛一对,发烛一对以及喊“夫子”、轿夫。

迎娶到家后,新郎首先进堂屋跪拜父母,然后取下“红”挂在大门上。男方这时选派一位齐眉多福的妇女为新娘铺设床被。铺好床后,鸣鞭炮迎花轿,举行“回车马”的仪式:桌案上备猪脑壳一个、烛一对插于猪鼻内、香三柱、酒三杯、长钱若干,雄鸡一只。并抬着轿子转三圈。最后抬轿进堂屋,铺床妇女牵出新娘(新娘仍然要从轿前放有铜钱的筛子里踩过),带入新房。再次鸣鞭炮迎接“送亲客”到堂屋,并以茶席、酒席、饭席招待。用完饭后,新娘及男方父母依次为“送亲客”中与新娘最亲的人“挂红”,然后由新郎亲自燃放鞭炮相送(“送亲客”不管路程多远都不能在新郎家过夜)。送走“送亲客”后,接着举行“见拜”的仪式:铺床妇女牵出新娘,与新郎一同拜天地,拜父母,接受父母的祝福、封赠。拜过父母,新娘马上跑回新房。新郎则还要跪拜舅舅、姑姑等其它亲戚。新婚次日,为“复言”,一些错过“正酒”的亲朋好友在这一天还可以补“人情”。新娘则在早晨与新郎一同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跪送给父母和其它亲人,并改口为“妈”、“爹”等称呼。新婚再次日,为“复二言”。新媳妇要用从娘家带来的米为全家人煮饭,这一顿饭叫“孝和饭”,也叫“团圆饭”。新婚第四天,新婚夫妇要备礼回家,俗称“回拜”或“回门”。新姑爷到岳家后,要先进堂屋,放下礼品,然后出来鸣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多,岳家越觉脸上有光。“回拜”不能在娘家住宿,必须赶回。至此,一场婚事全部结束。

仡佬族的婚嫁习俗根植于仡佬族的整个社区,是每一个仡佬族人生活中都要经历的重要的礼仪活动,婚嫁习俗从“提亲”到“嫁娶”,程序繁多,礼仪完备,具有严格的礼制规范性。同时,讲究严格的禁忌性,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忌讳的内容,尤其是梳头、铺床、发烛等环节,半点出错不得。仡佬族的婚嫁习俗从清代以来,传承至今,基本内容仍然未变,仍然保留着“三媒六证”、“装香订亲”的古代礼仪,是仡佬族历史文化的遗留和表现形式,是仡佬族民俗、心理、礼仪、道德的具体体现,寓含着仡佬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寄托着仡佬人美好的期盼,较完整地保留了仡佬族的历史文化。

仡佬族婚俗一度在整个务川乃至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区盛行,为大多数仡佬人所掌握。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流行文化强烈冲击仡佬族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婚嫁习俗,加速了其嬗变。同时,在仡佬族婚俗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押礼先生,他们掌握着一整套繁杂的礼仪程序,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冲击,学习这种礼仪规范、充当押礼先生这个角色的青年越来越少。加之仡佬族婚俗繁文缛节,礼仪要求严格,与现代简捷、快节奏的生活不相适应,农村婚嫁习俗也趋于简化,从而使仡佬族婚俗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仡佬族婚俗面临着逐渐向简单化发展的趋势,传统的礼制面临濒危的状况。




下一篇:小广侗族娶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