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

金陵篆刻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篆刻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篆刻,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战国时期,中国篆刻艺术趋于成熟而迅速发展;到秦汉,是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颠峰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极其辉煌的时代。

中国篆刻发展到了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赵孟頫以前均是文人设计印章印文然后由工匠刻出,而自王冕首创用花乳石自刻印章,文人篆刻艺术于是发起。发展到明代,文彭在南京发现以灯光冻石可刻制印章以后,文人篆刻艺术大兴,加之南京当时为明代初期首都,由此成为中国篆刻艺术进入“文人篆刻”的勃兴地。国民时六朝古都南京再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时之间,群贤纷至,高手云集,呈现出十分繁华的景象。这期间,由于国家印铸局的成立,使得一度活跃于北方的著名篆刻家如易大厂、南方的王福厂等纷纷南下,荟集于秦淮河畔。他们与早先流寓南京卖印自给的丁二仲等人,形成了当时中国印坛的一股重要力量,对于推动南京及其周边地域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陵篆刻”由开始时的松散型,进而逐步壮大,直至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成为当时全国篆刻艺术活动的中心,与南方上海的“海派”,浙江的“浙派”,北京的“京派”,成鼎足之势。但随着抗战爆发,南京沦陷,“金陵篆刻”的篆刻家们遂之散去。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辈们如武中奇、陈大羽、王一羽、石学鸿等在南京的秦淮区结社,创办南京印社,社址设于秦淮区的莫愁路王一羽先师家,于是“金陵篆刻”再次辉煌。“金陵篆刻”的创作手法秉承篆刻三要素,即“书法、章法、刀法”,其中书法清雅、章法奇妙、刀法流畅。“金陵篆刻”风格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审美多元、包容广泛,各具特色而流派纷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信息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南京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