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

南京白话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白话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白话,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作为本土曲艺的重要门类之一,南京白话就是一种运用南京方言或南京官话(即南京地方的普通话)来逗人取乐的喜剧曲艺形式。它的产生与北方相声传入密不可分,大概可以归结为相声的变异与发展。

南京白话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民间艺人原先只是简单地用南京方言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但是在具体题材创作、表现技艺等方面,尚缺乏系统性和风格鲜明的文化内涵,因此一直无法以独立的地方曲种问世。1963年,秦淮区文化馆曲艺队演员李宗翰、梁汉辰等人,曾编演相声《老相识》,但因本土口音浓重,加上笑料少,缺乏应有的表演风趣。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用南京方言土语再次尝试,结果演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南京白话这一地方曲种终于正式诞生了。7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成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曾经参加国家级文艺会演,影响波及镇江、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地。但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以及民众娱乐取向多元化,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

从早期对相声简单模仿,到真正形成本土独特的曲艺形式,南京白话既遵循了相声某些演出规范,又在实践中创造出自身表演特点。在表叙方式中,它将相声原先客体性叙述转换为第一人称自传性叙述,表演重于说表,增强了演出的亲切感。它还依靠脚本的喜剧性、表演的戏剧性和南京方言、土语的独特性取胜,最终完全摆脱了北方曲艺语言的束缚,也淡化了相声表演“四功”、“四法”等基本规则。以真情诚朴、风趣诙谐的精彩表演,换取广大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是南京白话一贯追求的艺术目标。

南京白话乃我国传统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本土文化特质,属于一种乡韵独特的民间曲艺。作为最具金陵文化特点和本土特色的喜剧曲艺形式,它所蕴涵的审美欣赏价值是不言而喻。曲目中同样还收集运用了大量当地的民谚俚语、行话术语等,大都通过喜剧表演形式传播辐射。这不仅对传承和保护本土方言,而且对研究南京民间曲艺、民俗文化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高淳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