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民俗文化

曲靖市十大民俗文化

罗平彝族服饰
  有人说,来云南,忘天忘地,忘不了色彩斑斓的高原妇女。走进罗平县白腊山麓的彝家山寨,彝家妇女的服饰,又有着它鲜明的特色,格外引入注目。那色彩,红艳夺目,它把勤劳、朴实的彝家妇女,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据清康熙《罗平州志》载:“……男衣两截,衣缠大头,跣足佩刀,妇女头戴箍,手牙圈,桶裙长衣;干彝,自称戈仆当男人们几乎被一式的汉装淹没的时候,彝家妇女却以多彩多姿的民族服饰,显示着独特的个性和迷人的特色。这红红火火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漂亮,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展示自己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记录着彝家妇女一针一线绣出不用文字记述的神话,绣出这个民族创世纪的史诗和悲欢离合的故事。绣花、缝衣、做鞋子是一个彝家妇女必备的才能,一家人的穿着是衡量一个妇女是否聪明能干的标志。戈仆彝服饰分4部分组成,即按土司宫中传统……[详细]
富源水族服饰
  富源水族的服饰受周围汉族的影响,逐渐演变。历史上“短衣长裙”,民国后已逐步易裙为裤。早年用“火麻”自织自染麻布衣物,现在已普遍改用机制布料。衣着喜欢青、蓝、黑、白色,相互配搭,显得淡雅素洁,很有特点。妇女服饰较有特色。普遍是上衣右开襟,襟沿镶花边,头包长布帕,脚穿绣花鞋。已婚女子胸佩绣花长围腰,发售打成螺旋形,外套马尾毛编织成的发套。未婚姑娘则系半截小围腰,头发梳成一束打成盘,外包黑、白头帕。平常手戴镯子耳戴环,遇上结婚大典或喜庆节日,有的还要佩戴银(铜)项圈、篦子、玉簪等。男人的服饰较为简单,中、青年上穿对襟短衣,下着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右开襟长衫,而无论老少出门都以布帕缠头,民族特征仍然明显。头帕(俗称“包头”)是富源水族男女共同看重的饰物,一般要自纺、自织、自制。通常称“一条”为“一颗”……[详细]
会泽斑铜制作技艺
  会泽斑铜工艺流传于曲靖市会泽县,迄今己有300余年历史。1914年,会泽斑铜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其后,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选料是斑铜加工工艺的关键,会泽斑铜对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精选会泽、东川一带出产的天然铜(含铜量100%)为原料。用粟炭温火冶炼生斑,待纯铜原料烧红略显白色时取出,进行手工锻打,然后对初成品手工打磨、抛光,最后进行精加工。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色彩美仑美奂,主要品种有香炉、蜡台、火锅、鼎、盒、瓶以及各种工艺品,代表性作品为双龙抱耳瓶。会泽斑铜曾被指定制作云南省第二届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奖杯。会泽斑铜技艺传男不传女,无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因受原材料的限制,加工程序复杂,成本较高,生斑工艺已面临……[详细]
  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县而得名,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蜚声中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宣威火腿最迟明末产生,清雍正五年(1727)成名。1923年参加广州名特食品会,获得优质奖章。20世纪80年代再度获奖,90年代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宣威火腿经久不衰,主要是取决于其色香味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宣威火腿的形成,也取决于宣威独特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宣威县志稿》载:“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邻近宣威的其他地区用与宣威相同的猪种,相同的饲养方法,相同的腌制工艺,制作出来的火腿其味道与宣威火腿相差甚远……[详细]
  腊者村位于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为布依族聚居村,始建于清代。全村共108户,495人。人均耕地面积0.2亩,人均收入300元(2003年)。村寨地处亚热带河谷地区,四周高山环绕,海拔800~980米,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中间是阡陌纵横的稻田和耕地,整个村寨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体现了布依族崇尚自然的理念。布依族女性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学习织布、绣花,几乎每家都有自制的织布机,主要用于纺织具有布依特色的土布、床单。以植物为染料,染出的布为-色。寨中保存“老人房”等祭祖用房及吊脚楼式的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布依村寨特色。“老人房”为布依族传统干栏式建筑,是全村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兔日,全村的男人在此举行隆重的祭“老人房”活动。布依族信奉自然神,平时要祭山、祭水。……[详细]
  下笔冲村位于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境内,地处河谷低处,笔冲河从寨前流过,水源丰富。村寨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据考证笔冲寨即《徐霞客游记》所记“碧峒寨”,海拔1300米,山上森林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全村91户,412人。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收入1325元(2003年)。村中民居为传统的木结构石墙建筑,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喜爱吹唢呐、跳金钱棒、舞狮子等文艺表演,打陀螺、踢毽子等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水族信奉自然信仰,祭祀土神、水神、岩神、灶神等,祭祀礼仪及婚丧习俗保存完整,在滇东北水族居住区具代表性。水族过去曾有一种古老文字,水语称为“泐虽”,汉语译为“水文”或“水书”,是用于推测祸福、择吉除凶的卜书,现已几乎绝迹,只在一些占卜和祭祀的咒符中,偶尔会见少数笔划简单的“水文”。水族妇女服饰美……[详细]
  陆良大三弦舞弦舞时人数不限。男女两排对舞,男的拨弦引笛,女的击掌拍迎,队形变化复杂,以圆圈和方队为主。速度有快有慢,蹬脚有韧劲,收脚有弹力,蹬脚快,收脚慢,干净稳健,一进一退,起落有致,节拍鲜明,节奏感强。舞者随着音乐快慢和哨音的长短,可变化不同的舞步。主要套路有“弹跳步”、“跑跳步”、“转自跳”、“十字档”、“弹脚转身跳”、“摆臂转圈”等。舞蹈的主要特点是沉、稳、颤、顿、朴实、矫健、豪放。彝族大三弦舞在当地流传广,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不分民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该舞民族特点浓郁,有一定的艺术性观赏性,适合广场大型文娱活动,也适合舞台演出。目前,打鼓村的男女老少大都会吹竹笛和弹月琴、大三弦、四弦琴,敲羊皮鼓等乐器,都会跳大三弦舞。主要传承方式是父母的口传身授和村中众多的歌舞活动。全村97户……[详细]
  会泽洞经音乐流传于会泽县城及金钟、者海、娜姑等地。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堂琅古乐,原是从中原传入会泽的道教音乐,是一种唱诵1的音乐谱。随着会泽铜商文化和庙馆文化的发展,它逐渐演变为兼容儒、释、道音律且具地方韵味的古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会泽洞经音乐具有雅、幽、清的特点,目前保存下来的曲目有经腔开经赞、老卦腔、新卦腔、礼诰、赞腔、大乘赞及曲牌将军令、小鹧鸪、倒拖船、锁道龛等10多首。演奏乐器有小胡、中胡、二胡、竹笛、大阮、月琴、扬琴、琵琶、古筝、唢呐及打击乐器大鼓、云锣、大镲、小锣等。2000年12月,会泽县堂琅古乐团成立,重新发掘、整理出一批古乐曲目,使这一艺术种类免于失传。堂琅古乐团演出的曲目(按顺序)主要有:三通鼓、将军令、小鹧鸪、开经赞、倒拖船、锁道龛、新卦腔、拟告、赞腔、老卦腔、大成赞……[详细]
  斑铜制作技艺是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以天然斑铜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成品主要有香炉、蜡台、火锅、鼎、盒、瓶以及各种工艺品,现已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斑铜,因天然铜矿中含有各种金属,经冶炼熔铸后形成橘红色的斑纹而得名。斑铜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极高,一般均要经过锻打、成型、烧斑、显斑、露斑等二三十道工序,历时两三个月才能完成。选料是斑铜制作技艺的关键,斑铜对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精选会泽、东川一带出产的天然铜(含铜量100%)为原料。用粟炭温火冶炼生斑,待纯铜原料烧红略显白色时取出,进行手工锻打,然后对初成品手工打磨、抛光,最后进行精加工。斑铜制作技艺在3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口传心授传承,造型美观典雅,色彩美仑美奂。斑铜制品曾……[详细]

全部曲靖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