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城厢区民俗文化

城厢区十大民俗文化

莆田留青竹刻
  “留青”是与书画、雕刻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竹雕手法,是书画艺术在竹皮上的再创造。据资料及实物考证,国人利用竹材雕刻,始于唐代,但因竹子不易保存,很难传下来。从明代开始,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把竹刻从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艺术,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到了清代,雕刻的形式更是有了较多的变化,产生了深雕、透雕、圆雕、阴刻、留青等诸多雕刻手法。莆田刘氏的留青竹刻运用描、刻、挖、刮等技法,利用竹皮与竹肌不同的色差,结合中国画的笔墨元素,注重刀法跟绘画笔法理论的统一,巧妙地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上做文章,表现笔墨、意韵和刀味。刘氏留青竹刻大都刻在笔筒、臂搁、镇纸、折扇等之上,成为文人案头之雅玩;而且可以跟木工艺相结合,以深色硬木作底座……[详细]
南少林武术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至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负责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带领500僧兵入闽平乱,1平息后,李世民恩准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寺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少林寺武术开始在莆田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莆田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共计六十余种。民间以家传和师徒传承的形式,言传身教,并配合拳谱、刀法、棍法等经谱教习,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在全国武术界影响较大的武术种类有南少林“三十六宝”拳术、南少林鸣鹤二十八宿拳术、南少林韦陀拳、……[详细]
闽台送王船习俗
  “送王船”是流行于闽台沿海渔港渔村的民间习俗,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原生态形式。“送王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每到送王船的日子,常能吸引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上万群众前来观看。活动当日,众多村民在领队的统一指挥下把重达几千斤的王船扛到宫前广场上,由水手上船竖起桅杆与船帆,落下铁锚,做好“王船”出海航行的准备,此为“王船出栈”。同时配有舞狮队、舞龙队、高跷队、大鼓吹、凉伞鼓、民间乐队、拍胸舞、蜈蚣阁等60多个“阵头”表演,组成浩浩荡荡的游园队伍,为“王船”开道引路。祭拜仪式后,礼炮齐鸣,“王船”开动,在一片欢呼声中,航行在“……[详细]
复茂饼家制作技艺
  复茂绿豆饼是传统的汉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产品几经改良,才有了如今“绿豆味浓,外皮香酥”的特色。从清末民国初,复茂首创人郭诚猷就开始开发此产品。复茂百年大礼饼不仅是福建地区(闽东南地区)男女订婚的聘礼之一,同时也是出嫁女儿、外甥女每年中秋节孝敬母亲、舅母的特色礼品。礼饼重糖、重油,是能长期保存的高能量食品,是闽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出海打鱼常带的点心。礼饼壳薄如纸,馅饱味香。主要是用白膘肉制馅,晶莹光亮,吃起来清香适口,是我国闽式重糖、重油糕点的品种之一。成品中包含油砂糖粉,熟猪油,白膘肉,精粉。所用的糖,必须经过特殊熬制成翻砂糖;猪油必须是新鲜干熬猪油;油膘必须去膜除筋,使口感无粕无渣;精粉是选用面筋含量中等的面粉;其它还有西河红枣、炸花生仁、芝麻、核桃仁、桂圆肉等。在经过精心的制作、制……[详细]

全部城厢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