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天宁区

焦溪糍团制作技艺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焦溪糍团制作技艺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糍团的制作源远流长,具体年代已不可考。相传农历八月有“稻稿日”和“稻生日”,吴人煮新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灶,谓之“糍团”。焦溪糍团的源头,出自天宁区东北部的焦溪、郑陆等地。这里地势低平,雨量充沛,粳、籼、糯等稻米品种齐全优质,瓜果蔬菜种类丰富,丰饶的物产为糍团制作提供了不竭的原料。清末民初,焦溪糍团已形成其特有的配方和制作技艺。主料有优质地产糯米,馅料分甜、咸两种,甜馅料有芝麻馅、赤豆馅、红糖馅等,咸馅料有菜、肉等荤素馅,辅料有糖、黄豆粉、熟芝麻等。

旧时,焦溪、郑陆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团,属群体传承为主,后渐渐变为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居民高轩龄和妻子在焦溪老街开设焦溪轩安咸粥店,就以兼售糍团而名闻乡里。此后高家在焦溪及周边地区一直以传承糍团为营生,至今已经四代。

原先,焦溪糍团一般为农历的八月十五前制作,圆圆扁扁的形状与中秋的圆月相似。在中秋节的夜晚,以糍团祭月,品糍团赏圆月,是焦溪民间每家每户的习俗。后来,糍团也出现在过年的时候,许多人家通常从腊月二十左右就开始做团子、吃团子、庆丰收。有句俗语叫:“过年过到年十六,新鲜团子腌成肉”,意思是等到年过完了,团子也吃完了。除了这些常见的糍团之外,焦溪还曾发展出一种实心的抛坟团子,专门用于葬礼和祭祀,由主事者向参加的人抛发,取表达告别逝者、祝愿生者吉祥之意。

随着时光的迁移和技艺的进化,除了糍团外,焦溪民间的糍团还有汤团与蒸团之分。蒸团的颜色有白色或者青色,馅有青菜、荠菜、萝卜丝、笋干三丁、鲜肉、红豆沙、松仁、黑芝麻核桃等多种。根据不同馅心,团子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如菜馅的常为椭圆形,萝卜丝的为捏鼻子形,豆沙的为寿桃形,芝麻的为枕头形。蒸团则广泛用于祭祀、搬家、婚嫁、上梁、祝寿等重要活动,被赋予喜庆、丰收、祝愿等含义。而汤团往往不带形,纯粹满足食用功能。不仅如此,随着现代物质条件的满足,人们从追求温饱到推崇养生,因此还新开发了养生糍团品种,其中有大麦若叶咸蛋黄肉松青团、大麦若叶红豆沙松仁青团、乌米黑芝麻核桃团子、南瓜核桃油酥黄团等等。

焦溪糍团的制作过程,分为调粉、打熟芡、拌粉、揉面、摘胚、包团、搓团等步骤。焦溪糍团与其他地区糍粑、糯米制品的最大不同是,糯米虽然被揉成了团子皮,但上面的米粒仍旧完整,粒粒晶莹,清晰可见。即使是有馅心的糍团,外形也坚挺不软塌。如果是蒸团,做好后通常放置在粽叶上蒸制,有些人家也用嫩竹笋壳或鲜稞代替,一方面可以防止团子黏连,另一方面也可增添植物的芳香。糍团经过蒸煮冷却的时段,也是孩子们争先恐后为团子“点红”的时段。一只只小小的手,捏着馒头草的果实或简单一支竹筷,蘸了植物色素,往白白胖胖的团子上点去,喜庆之气立时浓郁起来。

焦溪糍团体现了江南水乡民间小食雅致精细,食不厌精的特点,同时寓乐于吃,寓文于食,在吃中不仅满足饱腹,还能感受乐趣与诗意。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增长发展和生活变化,常州焦溪团子也在加速发展进化,实体作坊和制作业从常州走向华东地区,逐步销售全国各地。目前在常州市区已布局十多家直营专卖店。焦溪团子在常州以外的市场,统一以“苏糯常州团子”的包装命名面向消费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焦溪“二花脸”猪养殖技艺